來源:中國教師報 2021-10-13 作者:高潔
當班主任明確道理“是什么”時,只是完成了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如何將道理傳遞給學生?好故事有結構有條理,聽者可以把知識、情境與情感加以整合,道理因此變得通俗易懂、鞭辟入里、直抵人心。本期刊發(fā)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高潔的第四篇文章——
————————————————
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增長學識,涵養(yǎng)心性,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職業(yè)發(fā)展奠定基礎。但這些是班主任“自己”獲得的知識與體驗,班主任如何將自己的“獲得”傳遞給學生?若語言表述深奧、乏味、平淡,學生肯定提不起興致。只有班主任的這些“獲得”與學生的思想產生關聯(lián)、語言表達富有吸引力時,道理才能被學生接納、理解并轉化為內在的需求,才能真正滋養(yǎng)學生的心智。
有趣使道理直抵人心
當班主任明確道理“是什么”時,只是完成了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一方面,在應試、內卷的背景下,一些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科學習,興趣愛好、人際交往、精神需求與道德發(fā)展都要為學科學習讓步。另一方面,人的注意力在碎片化信息的侵擾下已經成為稀缺資源。當學生的注意力被分散時,班主任若要得到學生的認同與信服,不僅需要講道理,還需要把道理講得生動有趣,激發(fā)學生對道理的好奇,探索道理背后的真相,學生因此產生恍然大悟之感,好奇心得以滿足。此時,道理才會深入人心。
有研究者認為,人們正在從以計算為特點的信息時代向以創(chuàng)造為特點的概念時代轉變。信息時代,人們思維路徑的運行是線性的,以邏輯推理與計算機般的運算為特點。而在概念時代,人的創(chuàng)造性將成為主流。班主任從事的是創(chuàng)造性工作,而不是一臺計算機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更要成為有趣又有料的人,我們需要具備設計能力、會講故事的能力,由此讓學生感受到思想的光芒。
經常聽到一句話“吸引人的是風格,而不是物品本身”。這一觀點在教育實踐中也一樣。當我們發(fā)現一個班主任有趣時,一定是他的行為或言語吸引人。那么,班主任怎樣講道理才能吸引學生,并與之產生共情?答案是“設計與講故事”。設計,就是改善班主任的工作思路,建構完整的說理系統(tǒng),把要講的道理進行意義建構,以此明確說理邏輯及教育目的。而講故事,就是在此基礎上把深奧的道理、復雜的事物講得深入淺出、妙趣橫生,以情感沖擊力喚醒孩子對道理的認知。
設計使關鍵信息顯現
要想幫助個體學生解決具體問題,同樣需要班主任做好設計、講好故事。學生會在班主任的講解過程中厘清思路,看到問題的本質,判斷并捕捉到關鍵信息,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通過話語表達激發(fā)情感。在這種基于設計的互動關系下,班主任的說理才最容易在學生身上留下痕跡,就像血液在學生身上流淌,融入其中的是班主任的教育魅力。
比如,我在與一位班主任交流時,她曾經講了一件如何引導學生遵循內心的熱愛而非功利因素填報志愿的事情。這位班主任并沒有直接告知學生遵循自己的內心報志愿,而是對學生講,“如果以遵循內心的熱愛為出發(fā)點報志愿,你選擇的是一種‘生產性的努力’,這有助于你將精力投注在成長中;而如果你從功利因素出發(fā)報志愿,那么你也許會面臨‘分配性的努力’,但你的精力會放在分‘蛋糕’上,分社會資源的‘蛋糕’。對比兩種選擇,我認為聚焦自己的熱愛總會有所收獲,因為這種內生力量在自己的可控范圍之內,成長自己說了算。而關注‘蛋糕’的選擇只能讓自己處于被動地位,因為‘蛋糕’是否給你不是你說了算”。
此時,學生完全明白功利性選擇不僅被動、受制約,也使自己的主體活力不斷下降。在設計好交流思路的前提下,班主任深入淺出的講解幫助學生抓住了關鍵信息,從而生發(fā)出主體意識、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這也是為什么在信息技術發(fā)達的今天,學校教育、課堂教學依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根本原因。
故事使道理自然內化
生而為人,我們并不是一開始就可以順暢地理解邏輯,但是卻能很好地感知故事。當今時代,說理的信息時時處處可見,道理所具有的價值也就相對減小。一眾道理中,誰能夠把道理置于某一直觀情境中,講述得具有情感沖擊力,誰就獲得了成功。當學生處在一個故事所提供的情境中,他們便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取得說教與理論闡述無法企及的效果。
故事能夠捕捉情感,吸引學生對知識、情境與情感進行整合,能夠把道理講得通俗易懂、引人入勝、鞭辟入里,實現道理的直抵人心。期待班主任能夠運用故事講道理,并且指導學生學著講故事給別人聽。
(高潔,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首師大德育研究院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