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8 10:16] 瀏覽次數(shù):3490
來源:中國教師報 2022-11-23 作者:高敏
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學生而言,勞動教育是提高他們綜合素養(yǎng)、促進他們?nèi)姘l(fā)展的重要途徑。因為勞動,學生逐漸意識到肩上的責任,為未來美好生活打下幸福的底色。
“彩虹班”創(chuàng)建伊始,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上課一拿課本書桌里的東西就隨之散落一地,有些學生經(jīng)常忘記帶作業(yè)、帶學具,還有些學生午休后不把抱枕歸位,到處亂放。針對這些現(xiàn)象,我設計了一份調(diào)查問卷,內(nèi)容涉及家居清潔、收納整理等問題,每個問題設置了“經(jīng)?!薄芭紶枴薄皬牟弧?個選項,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整理自己房間、衣柜、床鋪的學生占比16.7%,偶爾整理的占比62.5%,不整理的占比20.8%;經(jīng)常洗衣服的學生占比20.8%,偶爾洗一次衣服的占比54.2%,沒洗過衣服的占比25%;經(jīng)常洗碗、掃地、拖地的學生占比31.2%,偶爾為之的占比66.7%,從來沒有參與過的有1名學生,占比2.1%;經(jīng)常整理書包、書桌的學生占比47.9%,偶爾整理的占比52.1%。
為什么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經(jīng)了解得知,大部分父母對此沒有要求,即便有要求也是停留在口頭;有的學生說父母更希望看到他們?nèi)〉煤贸煽?;那些選擇“從不”的學生,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位或者兩位隔代老人在照顧,他們一動手就會被嫌棄做得不好。綜上所述,學生不會整理收納物品、丟三落四等不良表現(xiàn),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家長不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能力。
為此,我將勞動教育融入班級建設中,促進學生勞動能力的養(yǎng)成。
多管齊下,促進勞動認知
我?guī)ьI學生圍繞“勞動是什么、為什么、做什么”等問題進行討論,并對學生進行勞動觀念的正面引導。與此同時,我結(jié)合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比如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一年級下冊“讓我自己來整理”章節(jié),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整理自己的物品。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則注重圍繞衛(wèi)生、勞動習慣養(yǎng)成,讓學生做好個人清潔衛(wèi)生、分擔家務,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如四年級上冊“為父母分擔”章節(jié),對學生可以為家庭做哪些事、怎樣做進行指導,并給出活動設計方案。五年級下冊“我參與我奉獻”章節(jié),把勞動教育的范圍從家庭延續(xù)到社區(qū),讓學生懂得建設和諧美好的社會生活需要彼此關愛與付出的道理。
除借助學科力量進行勞動教育之外,我還邀請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走進教室,與學生分享勞動的意義與價值。學生王輝的爸爸是一名廚師,他向我們展示了熟練的烹飪技術,學生贊不絕口,他們第一次感受到勞動帶來的喜悅與幸福。
強化日常,培養(yǎng)勞動習慣
學生的勞動品質(zh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鞏固,勞動習慣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培養(yǎng)。我把班級分為若干責任區(qū),學生自主申請各個責任區(qū)的崗位管理員,形成“崗位認領表”張貼在教室班務欄,以便大家互相提醒、督促。如講臺、黑板、多媒體、早餐區(qū)、衛(wèi)生角、走廊等,都有專人負責整理。
另外,我在班里開展勞動打卡活動,打卡內(nèi)容分為“規(guī)定”和“自選”兩部分,規(guī)定內(nèi)容有整理書桌、書包,自選內(nèi)容可以是洗襪子、掃地拖地、疊衣服、整理房間、洗碗等,學生可以靈活選擇。為促進學生勞動打卡的積極性,我又在班里組織開展疊衣服、整理書包、“我是抽屜的小主人”等比賽,評選勞動小能手,并頒發(fā)“彩虹卡”作為獎勵。學生從中體驗了生活、鍛煉了能力、增強了責任感、密切了親子關系。很少做家務的趙明幫媽媽洗了襪子,趙明媽媽非常感動,發(fā)來信息對我表示感謝。正是通過勞動崗位的開發(fā)、日常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班級形成了濃厚的勞動氛圍,培育了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
凝練文化,提升勞動素養(yǎng)
為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促進學生勞動常態(tài)化、日常化,我們設計了班級勞動手冊,每人一本、每天記錄。勞動手冊里有勞動清單、勞動宣言、勞動安全指南、班級責任區(qū)認領表、每日家務勞動記錄表、班級勞動記錄表、自我整理記錄表等內(nèi)容,并設有家長評語、同學評語和老師評語欄。學期末,我們根據(jù)每個學生勞動手冊的記錄情況評選出“勞動達人”,力求通過勞動手冊幫助學生提升勞動素養(yǎng)。
美好生活要靠勞動創(chuàng)造。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學生而言,勞動教育是提高他們綜合素養(yǎng)、促進他們?nèi)姘l(fā)展的重要途徑。因為勞動,學生逐漸意識到肩上的責任,為未來美好生活打下幸福的底色。
(高敏,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qū)第十六小學語文教師,珠海市名班主任,廣東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珠海市德育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