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欲望,而枯燥的應試寫作、空洞的評價體系、敷衍的考場閱卷,往往讓正常表達成為障礙,讓寫作興趣成為奢望。 寫作之道,是喚醒生命的自覺和完善生命的自??;寫作之術,是遣詞造句的水平和謀篇布局的章法。而真實的寫作,就是將寫作之道融入寫作之術中,就是對生活的感悟與觸發(fā)。 寫作教學有三個關鍵詞,一是任務驅動,二是支架創(chuàng)設,三是交流發(fā)表。任務驅動提供表達的“情境性”,有寫作對象、寫作目的、寫作要求,還有讀者群等;支架創(chuàng)設提供表達的“方法性”,有知識支架、程序支架和策略支架等;交流發(fā)表提供表達的“展示性”,可以小組發(fā)表、班級發(fā)表、全校發(fā)表,也可以向雜志、報紙、媒體等投稿。它們形成的合力,提高了寫作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保證了學生寫作興趣的持久和能力的培養(yǎng)。 課堂上,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常說,“閱讀在左,寫作在右”,以讀融寫,以寫促讀。閱讀膚淺、機械模仿、指導缺位,是讀寫結合的大忌。在教學策略上,教師要處理好三個核心詞——讀、思、寫。讀是基礎,重在理解作品的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思是內化,重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智慧和方法;寫是運用,重在建構自己運用語言的方法和能力。 在品讀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激發(fā)學生走進文本、披文入情、咀嚼涵泳,要避免課堂節(jié)奏“一路匆匆”,學生閱讀“浮光掠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 教師追求“教得完整高效”,不如讓學生“悟得充分有效”;要鼓勵學生通過思考和分析對言語智慧進行感悟和體認,有目的地引領學生感知、揣摩文章在布局謀篇、遣詞造句、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的特點和作用,在“閱讀”中沉淀方法。 角度微觀、選點微細、訓練微步是“微寫作”的三大特點。從品讀到深思再到微寫,其實就是接受信息、處理信息、輸出信息的過程,這樣的微寫與閱讀不是脫節(jié)的,而是相互促進、相融相生的。 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專題訓練中系統(tǒng)建構學生的寫作能力。而專題訓練需要“三有”:有活動,有過程,有真我。有活動,即有促進學生寫作的外在活動,有語境、有情境,能展示、可發(fā)表。有過程,即關注學生寫作的內在過程,如構思、選材、修改、發(fā)表、評價等,培養(yǎng)寫作的習慣。有真我,即從寫作的“無我”狀態(tài)進入到“有我”狀態(tài)。 學生要進入真正的“有我”狀態(tài),不僅“我在”,還要“我思”。看,不能浮光掠影,要能看見;聽,不能道聽途說,要能聽真??春吐?,需要的是眼睛與耳朵;看見和聽見,還需要頭腦和靈魂。因此,學生在寫作時,一定要滲透情感,深入思考:一是思考材料的剪裁和現(xiàn)象的意義,二是思考“真我”的表現(xiàn)和表達的技巧。只有這樣,才能將人生的經歷轉化為經驗,使之成為寫作的寶貴財富,在寫作中呈現(xiàn)“言意共生”的狀態(tài)。 教師還可以在生活感悟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果把作文喻為飽滿鮮艷的果實,閱讀是枝繁葉茂的大樹,生活無疑就是那盤曲有力的根莖。我們知道,寫作需要積累,不僅要在閱讀和寫作中積累,還要在生活中積累,這是最豐富、最鮮活的路徑。曾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湘西”世界的作家沈從文曾說:“永遠不灰心,永遠充滿熱情去生活、讀書、寫作,三五年后一成習慣,你就會從這個習慣中看出自己生命的力量?!?/p> 由此可見,最好的積累是綜合的積累,并在其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每位教師都要深知,寫作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呵護學生的表達欲望,還原表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寫作的表達策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如此,寫作教學才能真正助力學生表達,成就學生的寫作之美。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棠湖外國語學校語文特級教師) |